《GMAT加减法思维》连载10
来源: | 作者:passion | 发布时间: 2016-10-10 | 21713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第四节 去粗比精


“不看完选项我不知道答案。”

 

所以,去粗比精是针对选项来说的。去粗,要求去除绝对错误的选项,比精,要求选择相对更好的选项。

 

习惯了数学思维的考生,会在读完问题以后马上计算出答案,选项未看题目已经做完,剩下的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。这种思维是典型的学术思维,不考虑现实,追求理论上的完美方案。但是商科思维要求管理者在实际问题中就地取材,不求完美,只求最优。

 

我们举一个GMAT数学题的例子,说有一个长方形游泳池,长宽高分别为20米,10米,2米,问以下哪个选项最接近它的表面积。按照正常的计算步骤,我们可以轻松获得(20+10×2×2+20×10的公式,得到答案为320平方米,但是看完选项,同学们有点蒙。

 

A) 5万平米 B) 2平米 C) 800平米 D) 200平米 E) 18平米

 

难道我算错了?很多同学发出这样的疑问。反复读了几遍题,确认自己没算错只好找老师来问。

 

原因很简单:大家忽略了题目所问是“最接近”正确答案的那一个。按照GMAT减法思维的第四条,我们在看完选项之前不该妄自猜测答案长什么样子:“不看完选项不知道答案”。这个题就是如此,你得用320米作为标尺跟五个选项一一比较,谁离得最近谁就是答案,200平米跟320平米差120平米,却是五个里面最小的距离,因此答案就是D。在整个解题过程中,算出320只是走完了一半路程,真正的决战才刚拉开序幕而已。

 

作为管理者,需要的就是这样的思维过程。在确定方案前,根据已有的选项进行客观的比较与衡量,先否决不合底线要求的,再在合乎底线要求的选项里进行好坏的选择。这就是我们说的:先用定性原则去粗,再用定量标尺比精。

 

关于定性和定量的区别,我给各位形象的打个比方,就好比我们参加的高中考试,会考是定性的,不过就不能毕业,过了就可以参加高考;而高考是定量的,没有所谓过不过的说法,当题目特别难的时候,即便有几门不及格也保留着上名牌大学的希望。再比如说男人选择结婚伴侣,她再漂亮也不能是个疯子,她再丑也架不住我身边没别人了。因为漂亮不过是定量标尺,精神正常是不可违背的定性原则。因此在选择配偶的诸多标准中,定性原则是要打勾才能通过的,比如必须是女的,必须是异性恋者,必须三观接近。定量问题则本着“得之我幸、不得我命”的心态,比如相貌好坏,收入高低,身材胖瘦,等等。用这样的方式看待人生,往往可以迈过很多年轻时候迈不过的坎儿。


​更多内容请您加公共微信关注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