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GMAT加减法思维》连载4
来源: | 作者:passion | 发布时间: 2016-10-10 | 13112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
第一道题(答案B)我们干脆翻译成中文,按说变简单了吧?但实际教学中收集到的数字是,60%的同学选择了错误选项A。关键原因是太多学生利用个人经验去建立大夫主观所想(自私自利)与客观所为(叮嘱风险)之间的联系,简单粗暴的认为坏人不说真话,结果造成错误判断。实际上答案B才给出了一个不容原观点存在的

 

第二道题(答案C)则是原文超难读懂,大量陌生名词的堆砌导致很多学生未战先怯,未怯先降,可其实它的思路很简单:先根据要求确定两件事的分界线,在3000BC后,That discovery之前的句号那里。然后,要想建立两件事之间的因果联系,选项必须承上启下,顾头顾尾,于是看选项发现:哪怕只是以字面联系为标准,不费吹灰之力也能排除掉ACD——A只提到了事件一的leavenedbread, CD只提到了事件二的wheat,toasthusk。再在BC之间选择,不论怎样C都比B更多的重现了原文两件事中分别提到的单词(wheat, kernel, yeast, leaven, bread, dough)。于是,在看不懂文字之后的一通胡蒙乱猜,就让我们战战兢兢的获得了正确答案C

 

作对这第二道题对很多中国学生来说不算意外,但是当我在课堂上告诉同学们,美国人也看不懂原文,他们作题使用的方法是完全相同的过程时,大部分人还是瞪大了双眼不敢相信。

 

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,做对一道GMAT题,并不需要认识所有的单词,即便是题目中涉及大量经济学术语,也不见得给专业背景强的考生带来优势。很多时候,正确的解题思路应该凌驾于相关背景知识之上。换句话说,出题人选择一篇文章,就是为了考察你能否以外行人的立场理清信息的脉络,切入问题的本质。

 

因此,语言不是GMAT考试的重点,英语好对于GMAT高分来说既不是充分条件,也不是必要条件,充其量只是一个加强条件而已。那为什么语言能力差会导致考生难以掌握GMAT思维呢?




​更多内容请您加公共微信关注: